众所周知,中国有苏、粤、湘、蜀四大名绣,殊不知还有一种"顾绣"。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讲讲顾绣的兴衰。
顾绣从一开始就有别于苏、粤、湘、蜀四大名绣,它专绣书画作品,采用半绣半绘、以画补绣的手法,针法复杂,“劈丝细于发,针如毫”,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勾画晕染,浑然一体,细腻生动,享有"画绣"的美誉,是中国织绣工艺中的奇葩
顾绣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由顾名世家族中的女眷首创,以后逐渐发展为一门纯艺术性的闺阁绣。顾名世是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尚宝司丞,就是在内宫管理宝物的 官吏。晚年在上海县城西北隅修筑一处露香园。在这个江南园林里,顾名世与所有的士大夫一样,邀一些同好来饮酒射壶、吟诗作画。在他的影响和倡导下,他的女 眷们也酷爱艺术,善丹青书法,精于女红,尤其擅长刺绣。
顾名世的长子顾箕英之妾,缪氏,在闺阁就擅长宋绣,进露香园后有机会见到了不少家族珍藏的宋、元名家字画,又兼顾家文人雅士往来评点,艺术熏陶,绣画水平更 臻精致。她在继承宋绣劈丝、配色、针法等优秀传统基础上,把自己的观察和艺术感受渗透到刺绣创作中,在针法运用、配色和材料选配等方面有不少创新和发展。 后来有“顾绣始于缪氏”之说。
韩希孟是顾名世的孙媳,在顾绣诸名手中最有代表性,她的丈夫顾寿潜,别号绣佛主人,能诗善画;韩希孟既善绣,也工画花卉。夫妇都有很高的艺术素养,珍视刺 绣,显示出独立的艺术地位。韩希孟钻研刺绣“覃精运巧,寝寐经营”。作品大多绣宋、元名画,她充分运用针锋特技来表达画面的神韵。所绣人物神采奕奕,呼之 欲出。《洗马图》是她的代表作,绣出了洗马人全神贯注洗马的神情。绣制山水,能表达各派的画风,她绣制的宋代名画家米芾的山水画,根据近水远山的透视关 系,采用不同的针法,表现了山、云、水、天、虚无缥缈、似有若无的意境。她绣的花鸟鱼虫,生气回动,五彩斑谰。韩希孟的精湛技艺确立了顾绣的卓越地位,她 的写真手法对后世仿真绣具有启迪作用。苏绣的发展受她影响很大。
在韩希孟之后,顾氏家道中落,逐渐倚赖女眷刺绣维持生计,并广招女工,从此顾绣由家庭女红转向商品绣。
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得缪、韩之亲授,设帐授徒,将家传秘绣技艺传于外姓。其时,城中四乡许多妇女习顾绣以营生,形成一定规模,当时有"百里之地无寒女"之说。顾绣产品形式除传统画绣挂幅外,还有睡衣,浴衣、台布、枕套、被面、围巾等品种。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争相购藏顾绣珍品,使顾绣身价陡增。
但是,顾绣的卓绝是以高素质的艺人和大量的工时为代价的,制约条件很多,所以难以普及,难以为继。清末,顾绣逐趋湮没,以后几乎被人们所遗忘,被吸收顾绣技法和营养而崛起的苏绣所替代。
作品鉴赏
1、游赤壁图轴--顾绣
现藏南京博物院。
该幅取苏轼《赤壁赋》题材,为后期商品绣,但绣工精巧,仍不失为明代顾绣精品。画绣结合,以多种针法绣出一幅舟行江上、游览赤壁的景观,奇松倒生,山峰险峻。船上老者赏景,童子煮茗,舟子操舵,神态各异。引首“游赤壁图”,朱印一方。
2、达摩像轴--顾绣
现藏南京博物院。明,丝,刺绣,纵45厘米、横22.4厘米。
白缎地上绣一达摩像,静坐蒲团上,前置一葫芦。蒲团采用格景绣。人物刻画落笔简炼,逼真传神。引首题“一苇渡江,九年面壁。露香园绣”,朱印“皇明顾绣”。
中国丝织刺绣,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中国丝绸既是举世公认的高贵服饰面料,也是绚丽的艺术瑰宝,它是独特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中国丝织刺绣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长江流域先民最先发现了养蚕缫丝,长江中下游地区最早开始讲丝织刺绣技艺从家庭手工业向集镇作坊过度。
长江文明馆系列丛书之《长江流域的丝织刺绣》这本书,系统而详尽地介绍了长江流域各地区丝织刺绣的发展和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