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任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宣传中心主任、办公室主任兼《海河志》总编辑、《海河水利》期刊主编等职。现任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副局长。社会兼职: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江河志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大运河申遗名录遴选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利作协副主席。 出版《中华文化与水》、《中华水文化概论》(合著)等学术著作,出版《水之礼赞》、《追寻大禹的足迹》、《智者乐水》等散文集,发表《悲壮三门峡》、《毛泽东与南水北调》、《秋到白洋淀》等报告文学作品。《中华文化与水》2007年被评为"湖北省百种好书",《悲壮三门峡》被评为"河北省2013年读者喜爱的十本好书"。
1
1
1长江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院党委委员,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男,1964年1月生,湖北宜都人,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工程硕士,教授级高工。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水工建筑专业学习,1983年8月至1996年8月在长江设计院枢纽设计处工作,历任基础设计室副主任、主任,1996年8月至1998年6月任长江设计院设总,1998年7月至2002年6月任长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2002年7月任长江设计院总工程师、院党委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湖北省劳动模范、水利部首批5151人才工程部级专家,2008年获全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行业优秀设计总工程师称号,2011年5月被授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2013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3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11982年7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工结构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长江科学院水工结构专业, 获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01年1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工结构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5年8月至2003年3月 在长江科学院材料结构所工作,先后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室副主任、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水资源研究室主任(兼)。? 1988年8月到11月到美国INTERGRAPH公司进修。? 1996年荣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科技青年”称号。? 2002年8月至10月到瑞典和印度参加由瑞典SIDA组织的流域水资源管理高级培训项目。? 2002年9月任长江科学院院长助理。? 2003年3月任长江科学院副院长。? 2006年10月-2007年4月到加拿大Regina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2007年获“长江水利委员会重大成就奖”。? 2010年4月到5月到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参加“国际粮食和水安全知识共享高级培训”。? 2010年10月任长江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纪委书记(兼)。? 2012年入选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首批第一层人选。? 2013年入选湖北省专项津贴专家 现主要从事流域水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研究,兼任担任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利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省湖沼学会副理事长;长江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核心期刊《长江科学院院报》主编;核心期刊《水生态学杂志》、《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水资源研究》编委;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等职。
1
1男,汉族,1963年3月生,浙江省仙居县人。1987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曾任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所长,现任长江科学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主要从事河流泥沙运动基本规律研究,河道、湖泊及河口演变与整治的规划、研究与设计,枢纽泥沙问题研究,防洪以及河道、岸线开发利用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了“长江泥沙起动规律研究”、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资助项目“长江武汉河段演变与治江开发治理研究”、“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峡工程下游河床冲刷对荆江河段防洪与航运影响研究”、“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峡工程下游河道演变与重点河段整治研究”、“九五”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子题95-1-3“三峡水库运用不同时段拦沙泄水对下游河道冲淤与河势影响及对策研究”、长江防洪规划研究项目“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影响初步研究”、国家计委和水利部项目“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与对策研究”、长江防洪模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然河流大尺度紊动结构研究”、中俄两国大江大河河床演变与生态环境对比研究、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研究与设计等30余项大中型项目的规划、研究、设计工作。主持编制完成水利行业标准“水利血防技术导则”。“长江武汉河段汉口边滩防洪综合治理工程研究”项目获长江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在《泥沙研究》、《人民长江》、《长江科学院院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3部。指导硕士生5名。1997年获长江水利委员会百优工程师称号、2004年获长江水利委员会重大成就奖。
1
11980年至1987年先后就读于成都地质学院水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专业。1995年至2000年于法国巴黎高等矿业学院工程地质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现任长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水利部优秀科技青年。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副主任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河海大学长江基地博士生导师,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会员、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加或负责承担了长江三峡工程、湖南皂市水利枢纽、重庆江口水电站、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汉江兴隆水利枢纽、金沙江塔城水电站等多个工程的勘测工作和金沙江日冕水电站的勘测设计工作。他提出了三峡工程岩体水力学结构模型、滑坡失稳预测方法、水库诱发滑坡的机理和预测方法,建立了调水工程生态环境评价与预测方法;主持完成的南水北调中线等大型工程中对岩体力学、膨胀土渠道处理、特殊地质体勘察等方面进行了开拓创新。通过实地观测和世界上最大的现场原型试验,提出了膨胀土结构与水文地质模型和力学参数确定原则,提出了膨胀土渠道处理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膨胀土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水平。主持完成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作为主要研究成员承担了总理基金项目,课题组长申请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先后获湖北省青年地质科技一等奖,中国地质科技银锤奖,参编著作多部,发表论文20余篇。